小麥受紋枯菌侵染后,在各生育階段出現爛芽、病苗枯死、花稈爛莖、枯株白穗等癥狀。下面重點介紹小麥紋枯病癥狀、小麥紋枯病危害、小麥紋枯病防治方法、小麥紋
天氣已經慢慢轉暖,溫度逐漸回升,正值小麥的生長旺季,近年來,小麥紋枯病成為小麥主要病害之一。您認識小麥紋枯病嗎?知道用什么農藥來打效果嗎?
小麥在苗期感染紋枯病后,病變部位初呈現暗綠色小斑,隨后逐漸擴大至云紋狀大斑。在天氣潮濕情況下,病變部位會出現白色菌絲體,或白色粉狀物。到了后期,發(fā)病部分呈褐色菌核。以病組織表面出現褐色菌核作為小麥紋枯病的發(fā)病依據。
怎樣防治該病嗎?其實,防治小麥紋枯病有多種方法:一、在小麥播種前可以使用小麥拌種劑降低病害的發(fā)生用種子重量0.2%的33%紋霉凈(三唑酮加多菌靈)可濕性粉劑或用種子重量0.03%-0.04%的15%三唑醇(羥銹寧)粉劑可進行預防。二、到了下一年春季冬、春小麥拔節(jié)期,可用667m2用5%井岡霉素水劑7.5g兌水100kg或15%三唑醇粉劑8g,對水60kg或20%三唑酮乳油8-10g進行噴霧,比單獨使用拌種劑效果要好。
小麥常見的病害之一——紋枯病,紋枯病的發(fā)生一般使小麥減產10-20%,嚴重的減產50%左右,個別田塊甚至絕收。那小麥紋枯病怎么防治呢?下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小麥紋枯病的防治要點。
小麥紋枯病危害癥狀:
(1)爛芽:芽鞘受侵染變褐,繼而爛芽枯死,不能出苗。
(2)病苗死苗:主要發(fā)生在小麥3-4葉期,在第一葉鞘上呈現中央灰白、邊緣褐色的病斑,嚴重時因抽不出新葉而造成死苗。
馬上就到了小麥的拔節(jié)期,這個時期小麥有一塊一塊的小麥基部發(fā)黑,這是小麥輪紋病的表現,所以目前對于小麥田來說要注意防治輪紋病,下面小編和大家分享防治小麥輪紋病的方法。
小麥基部葉鞘上有明顯的中間灰色、邊緣淺褐色的云紋狀病斑,是紋枯病的典型癥狀,可以確定上述小麥發(fā)生了紋枯病。
紋枯病主要危害小麥葉鞘和莖稈,發(fā)病初期在小麥近地表的葉鞘上產生黃褐色橢圓形或梭形病斑,以后病部逐漸擴大,顏色變深,并向內側發(fā)展危害莖部,小麥拔節(jié)后癥狀逐漸明顯。小麥生長中后期,葉鞘上的梭形病斑聯(lián)合呈云紋狀,中間淡黃褐色,周圍有明顯的棕褐色環(huán)線,病斑可沿葉鞘向上部擴展,直至劍葉,形成黃褐色花稈。病株中下部葉鞘病斑表面產生白色霉狀菌絲,纏結成團,最后可以形成大量散生的、近球形的褐色顆粒(菌核)。莖稈受害易造成病株倒伏,形成枯孕穗或枯白穗。重病株基部一、二節(jié)變黑甚至腐爛,常早期死亡。
小麥紋枯病怎么防治?小麥紋枯病防治方法有哪些?小麥紋枯病發(fā)病原因是什么?小麥紋枯病在小麥生育期都可能發(fā)生,是危害小麥生長發(fā)育的嚴重病害之一,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小麥紋枯病防治方法。
小麥紋枯病別名:
小麥立枯病、小麥尖眼點病
小麥紋枯病分布危害:
受近期極端低溫天氣影響,小麥抗逆性、抗病性下降,紋枯病侵染發(fā)生幾率進一步增大,據全國農業(yè)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預測,今年小麥紋枯病發(fā)生1.1億畝,其中湖北東部和江漢平原、安徽和江蘇的淮北和沿淮、沿江麥區(qū),以及河南偏重發(fā)生,江淮、黃淮、華北的其他麥區(qū)中等發(fā)生。那么,小麥紋枯病該如何防治呢?
小麥得了紋枯病怎么辦?
小麥紋枯病是我國麥區(qū)常發(fā)病害。小麥受紋枯菌侵染后,在各生育階段出現爛芽、病苗枯死、花稈爛莖、枯株白穗等癥狀。一般可造成減產10%左右,嚴重達40%以上。因此適期開展防控尤為重要,以確保小麥增產豐收。
發(fā)病癥狀
紋枯病是小麥上普遍發(fā)生、危害嚴重的一種土傳性真菌病害。近幾年來,由于紋枯病菌田間累積增多,該病發(fā)生地域迅速擴大,危害日趨嚴重。那小麥紋枯病該怎么辦呢?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小麥紋枯病的防治方法。
小麥紋枯病的發(fā)生、流行和危害受諸多因素影響,主要與品種抗性、氣候因素、耕作制度、栽培措施和土壤類型等有關。其中,氣候因素對小麥紋枯病的發(fā)生有重要影響。
部分麥田為做好冬前除草工作,雜草與麥苗爭肥,降低抗病能力。同時,田間一些雜草是病菌的寄主,草多易引起田間郁蔽,相對濕度加大,極易誘發(fā)紋枯病。
小麥紋枯病侵染過程
五月份是小麥麥穗長粒的重要時期,也是小麥紋枯病的高發(fā)期。那么,小麥紋枯病有哪些病狀特癥?治療紋枯病的藥劑有哪些?這些藥劑應該怎么使用?今天,小編就為您介紹小麥紋枯病的病狀特癥,以及治療小麥紋枯病的藥劑以及使用方法!
一、小麥紋枯病病狀特癥
小麥受紋枯菌侵染后,在各生育階段出現爛芽、病苗枯死、花稈爛莖、枯株白穗等癥狀。爛芽芽鞘褐變,后芽枯死腐爛,不能出土;病苗枯死發(fā)生在3-4葉期,初僅第一葉鞘上現中間灰色,四周褐色的病斑,后因抽不出新葉而致病苗枯死;花稈爛莖拔節(jié)后在基部葉鞘上形成中間灰色,邊緣淺褐色的云紋狀病斑,病斑融合后,莖基部呈云紋花稈狀;枯株白穗病斑侵入莖壁后,形成中間灰褐色,四周褐色的近圓形或橢圓形眼斑,造成莖壁失水壞死,最后病株因養(yǎng)分、水分供不應求而枯死,形成枯株白穗。
二、小麥紋枯病發(fā)病規(guī)律
小麥是我國重要的大田糧食作物,在我國各地皆有種植。在小麥生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病蟲害的侵襲,其中紋枯病是較為嚴重的一種病害,本文將為大家詳細講解春季小麥紋枯病的發(fā)生與防治。
一、小麥紋枯病的發(fā)生及危害
小麥紋枯病是一種以土壤傳播為主的真菌病害。隨著產量水平的提高,高產品種的推廣和大水、大肥的麥田管理,其危害日趨嚴重。
小麥紋枯病菌的寄主范圍廣,除侵染小麥以外,還可侵染玉米、水稻、谷子、高梁等多種作物和狗尾草、蟋蟀草、馬唐、稗草等禾本科雜草。其主要以菌核或菌絲在土壤內、病殘體中越冬、越夏,是主要的侵染來源。
小麥是我國主要的大田糧食作物之一,而小麥紋枯病卻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小麥的產量,小麥紋枯病在小麥發(fā)育的各個時期均能發(fā)病,感病植株最終造成枯死,形成白穗,直接影響產量。
發(fā)生時期:小麥播種后便開始侵染為害,在田間發(fā)病過程可分5個階段即冬前發(fā)病期、越冬期、橫向擴展期、嚴重度增長期及枯白穗發(fā)生期。
發(fā)病適溫為日均溫20-25℃;在春季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,隨著氣溫的升高,病菌在麥株間傳播擴展,病株率迅速增加,到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,病原菌擴展侵染莖稈,病情指數上升;5月上中旬以后,發(fā)病重的因輸導組織受害迅速失水枯死,田間出現枯孕穗和枯白穗。
幼苗發(fā)病初期,在地表或近地表的葉鞘上先產生淡黃色小斑點,后呈典型的黃褐色梭形或眼點狀病斑,嚴重病株基部莖節(jié)腐爛,病苗枯死;小麥拔節(jié)后在莖基部葉鞘上形成中間灰色、邊緣棕褐色的云紋狀病斑,病斑融合后,莖基部呈云紋花稈狀;后期病斑侵入莖壁后,形成中間灰褐色、四周褐色的近圓形或橢圓形眼斑,造成莖壁失水壞死,最后病株枯死,形成枯株白穗。
病菌以菌絲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殘體上越冬或越夏。播種后開始侵染為害。在田間發(fā)病過程可分5個階段即冬前發(fā)病期、越冬期、橫向擴展期、嚴重度增長期及枯白穗發(fā)生期。冬前發(fā)病期小麥中發(fā)芽后,接觸土壤的葉鞘被紋枯菌侵染,癥狀發(fā)生在土表處或略高于土面處,嚴重時病株率可達50%左右。越冬期外層病葉枯死后,病株率和病情指數降低,部分季前病株帶菌越冬,并成為翌春早期發(fā)病重要侵染源。橫賂擴展期指春季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,氣溫升高,病菌在麥株間傳播擴展,病株率迅速增加,此時病情指數多為1或2。
嚴重度增長期 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,隨植株基部節(jié)間伸長與病原菌擴展,侵染莖稈,病情指數猛增,這時莖稈和節(jié)腔里病斑迅速擴大,分蘗枯死,病情指數升級。枯白穗發(fā)生期 5月上中旬以后,發(fā)病高度、病葉鞘位及受害莖數都趨于穩(wěn)定,但發(fā)病重的因輸導組織受害迅速失水枯死,田間出現枯孕穗和廳白穗。發(fā)病適溫20℃左右。凡冬季偏暖,早春氣溫回升快,陰寸多,光照不足的年份發(fā)病重,反之則輕。冬小麥播種過早、秋苗期病菌侵染機會多、病害越冬基數高,返青后病勢擴展快,發(fā)病重。適當晚播則發(fā)病輕。重化肥輕有機肥,重氮肥輕磷鉀肥發(fā)病重。高砂土地紋枯病重于粘土地、粘土地重于鹽堿地。
在小麥種植過程中會出現許多病蟲害的侵襲,影響小麥的正常生長,其中紋枯病是比較嚴重的一種,春季尤為嚴重,那么小麥紋枯病應該怎么防治呢?本文將為大家介紹小麥春季紋枯病的防治技巧。
一、小麥紋枯病的發(fā)生及危害
小麥紋枯病是一種以土壤傳播為主的真菌病害。隨著產量水平的提高,高產品種的推廣和大水、大肥的麥田管理,其危害日趨嚴重。
小麥紋枯病菌的寄主范圍廣,除侵染小麥以外,還可侵染玉米、水稻、谷子、高梁等多種作物和狗尾草、蟋蟀草、馬唐、稗草等禾本科雜草。其主要以菌核或菌絲在土壤內、病殘體中越冬、越夏,是主要的侵染來源。
溫馨提醒: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,倡導誠信合作、互惠共贏!為保證您的利益,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,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,以免造成損失!
看過本文的人還看過